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649|回复: 0

倪海厦注《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

[复制链接]

2064

主题

16

回帖

550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501
发表于 2024-2-20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痃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黄帝问,疼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歧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歧伯回答道,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疾病,请详言之。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胜,藏于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疎,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歧伯回答道,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黄帝问,那也有隔日发作的疟疾,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歧伯答道,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答得好。那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歧伯回答道,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第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皆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黄帝问,老师说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合,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歧伯回答道,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黄帝说,答得好。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为什么?

歧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沈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歧伯答道,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黄帝问,疟病出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歧伯答道,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臭,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黄帝问,那先发热而后恶寒者,又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塞,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歧伯回答,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黄帝问,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亦无法令温也。至其热至时,即令用冰水敷之,亦无法使之降温也。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居此之时,即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俟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其道理。

歧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而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盛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眞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歧伯说,经书上云,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这就是为什么。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也。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黄帝答道,说得好。那如何攻击病邪呢?治疗时机是什么呢?

歧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并者也。
歧伯回答道,疟病之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黄帝问,那疟病没有发作时,又如何处理呢?

歧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歧伯答道,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黄帝问,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其故安在?

歧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歧伯回答,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黄帝问,经书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亦有时未必皆如此,为何呢?

歧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歧伯回答,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黄帝问,那温疟与寒疟之病,其各居何处?各在何脏?

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歧伯答道,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黄帝问,瘅疟又是什么呢?

歧伯曰,痒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歧伯答道,痒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瘦,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帝曰,善。
黄帝说,答得好。

学会祝由术,治病不用药,手机 / 微信:188724366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祝由术论坛

GMT+8, 2024-12-4 01:20 , Processed in 0.1612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