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06|回复: 0

倪海厦注《黄帝内经》痹论第四十三

[复制链接]

1484

主题

2

回帖

255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55
发表于 2024-2-22 14: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痹论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黄帝问道,痹病是由何而生?

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歧伯回答道,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也。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黄帝问,那痹分五种,又是什么呢?

歧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歧伯回答道,若是冬日得痹病名之“骨痹”,春季得痹病名之“筋痹”,夏季得痹病名之“服痹”,长夏季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之“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黄帝问,那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又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疼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劾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举。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歧伯回答道,因为五臓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故骨痹不已,久之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必会内延至肾脏。如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臌。如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于是入侵心脏。如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如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臓。故凡痹病之区分,是各以四季时节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的。凡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如肺伤于痹的,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伤于痹者,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肝伤于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肾伤于痹者,易生水肿,从屁服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脾伤于痹者,四肢倦怠乏力,易效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肠伤于痹者,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胞伤于痹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阴之性为静,正常时精神内敛,阴津竭则生躁,节制饮食则胃气吉生,暴饮暴食,肠胃必伤于痹之气。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痹之气聚于肺所致的。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者,乃因痹邪聚在心所致。病邪入侵造威小便失禁,乃因痹之气聚于肾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痹气聚于肝而致。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此因痹气聚于脾所致。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臓也,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

帝曰,禅,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黄帝问,痹病之人,有些因之死亡,有些却久病不愈,有些却能痊录,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歧伯回答,痹气入臓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黄帝问,病邪居在六腑消化系统中,又会知何呢?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岐伯答道,这是饮食不知节制,居处不适所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用针法来治疗呢?

歧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歧伯答道,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舆不及,则病易痊愈。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黄帝问,那人体的气与血,也会有痹病吗?

歧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歧伯答道,血者,是来自饮水与五榖的精华,能协调五臓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之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术气者,是水榖产生之热气,其性懔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此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帝曰,善。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黄帝说,答得好。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燥,有的会很湿,这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清,经络时疎,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小,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道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时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歧伯答道,疼痛的症状乃因寒气盛也,此因寒则生痛。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此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黄帝问,有的痹病不痛,是为什么呢?

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歧伯答道,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帝曰,善。
黄帝说,答的好

学会祝由术,治病不用药,微信:159719544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祝由术论坛

GMT+8, 2024-5-20 18:02 , Processed in 0.0306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