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927|回复: 0

倪海厦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复制链接]

2024

主题

16

回帖

546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1
发表于 2023-9-21 07: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座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黄帝说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即知生命之源。生命源于天阳地阴之交会,存在四方上下
之间,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是一样的,天地之气布达四方之下,人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地之气相接,是全身动能之源。内部脏腑相互相生五行关系,不同之气,行不同之经脉功能不同,但皆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完全与自然界相同。人如不知养顺于天地间的法则,起居不节,情志不定,必生病变,此为生命长寿之本源。人之气如天地之气,气清万物向荣,人则情志安和,人知顺应天地则阳气能固守生命,即令外在环境倏变,亦无法加害人身。这是因为能顺应一年二十四节气而成的,所以圣人教导百姓,调和精神状态顺天地之自然法则而生,自然智虑清明,身体健康长寿。如失之秩序,必造成身体九窍阻塞不通,浊物壅塞肌肉腠理间停留不去,无法正常排泄出来,人身自卫能力必因而衰弱,此皆因自己不知保养调整身心而自伤造成的。

      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先明。是故阳因
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里。湿然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
如一旦天阳运行失序,犹人身之阳气无法正常运作,必造成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阳气在上如太阳,能保卫人之外表,使病邪不致内犯。一旦外界寒盛,则会加速运转以御外。此时若生活起居如受骛一样,不知自处,则阳气上浮,无法正常运作,寒邪必趁虚而入。如果外在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汗流出,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因成喘渴。如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必生谵语不断,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唯汗出乃散。如受困外在环境遇湿,头部如戴帽一样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大筋,会造成大筋缩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肉萎缩无力。如果阳气本身停滞不前,则会使人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产生不正常之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
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痹。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

      阳气之性是这样的,人一旦过于操烦,则令阳气外张不与阴和,以致精力衰竭。夏日操
劳,阳气应随汗出,一旦积屯体内无法出外,则会令人昏厥高热不退,造成目瞎无法正视,耳无法听闻而丧失意识。此际则如国家之溃败,堤防之决堤,一发不可终止。

      阳气另一特性是一旦人在大怒之下,全身绷紧怒目发张,血会随阳之上升而贯注于脑中,
极易造成人昏厥中风。如此一来则令筋无法随意控制而成弛缓状态,失去自主力。如造成半身出门,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道。如出汗时正好遇到外在之湿气,则皮肤必生病变如疣、疹等。平素太过讲究山珍海味,多食油腻之人,则易生脓疡于足部。人因劳动而汗出,阳虚之人于此时当风,则风邪必进入体内,如为寒凤则生皮疱,如阻塞毛孔不出,则生脓疡。

      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阳气之性,在很精纯时则能养人之元神生命,柔和的时候能养全身之筋。如遇人体毛孔
开阖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会停留肌肉内漫延。如从背部俞穴入体,会造成臟气不足,则必生易惊胆小的神经过敏之情志病。如邪气入血分,血管相抵则生脓肿。如人之汗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又如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必生疟病往来寒热。所以风为百病之始,实有因也。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人的固表能力强盛,即令遇到恶劣之气候环境,终不生害。此因能体悟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的。如果邪留体内久久不去,必生传变移转,造成上下不交,阴阳不容,即有良医亦必束手无策。所以人身之阳一旦受阻积滞不去,必生危厄,而当阳气受阻时必用泻法速治或可解灾。不急速且正确施治,又遇庸医,必因时之失而终败。是故阳气者,白天固守人体之外侧。清晨日出时,阳气由里走表,至正午时阳必盛旺至极,日落西山时阳气亦衰弱于表而内敛,毛孔闭锁,固阳于内不使外溢。此阳气之道,因日暮而内敛不出,不在夜间运动筋骨逼阳气与汗出,不与外在之寒露相触,此乃养阳气之正道,吾人如违逆之,阳气必损,以致人之外形必可日见薄弱多病。

      歧伯曰,阴者藏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
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人之阴,其性能随时吸收积存营养之精华,随时立即提供人之所需。人之阳,是专斗强
固外表,使身体不受环境之倏变而生病也。其关系不但密切且互相平衡的,一旦阳太过,阴无法及时供养,造成阴不足而阳亢,此时人必生狂乱而血脉加速。如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而造成阴过盛时五脏会互相争引过盛之阴精,但因吸收过量,导致九窍闭塞不通。是故唯圣人知晓阴阳之平衡原理,使筋脉柔和,骨髓坚固强壮,气血流畅无阻,体之内外协调均匀,病终不生害。耳聪目明,即使无志,仍可维持正常之机能。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噼为痔。因而大
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疾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常人不知阴阳维持平衡之道,极易受外在环境倏变而生疾病。如受风过量而损人之阳
则无法正常吸收营养之精华,肝脏必生病变。人因暴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过量负荷,使筋脉弛缓,不消化之食物在体内生变而成下痢或生痔。如大量饮酒,胃必受损而气反逆不降生呕。过度提举重物必伤肾气,腰骨必坏。

      大凡阴阳平衡之重点在不可过饮、过饱、过劳、过于暴露于外在不良之环境中,一切适
中,生活规律,心情平静,则阳能固外,阴安于内。一旦两者失和,就如同大自然中有春无秋,有冬无夏之反常现象,如能调和,则符合于圣人之法则。是故阳过强而外溢不守,阴亦随之耗绝,阴气能平和发展于体内,阳气能固守体外,使邪不入侵,百病不生,神采飞扬。阴阳一旦不容而分离,营养无法供入体内人必死。人体阳虚时,因外在环境之改变而病入,寒热之抗争必见。所以人如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不去,夏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夏日过炎而受暑热所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津不足,至秋日引发。如于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也!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四季之节气,因人不知顺应,必内伤于脏腑之间。人阴之生,在于饮食营养之酸、苦、
甘、辛、咸五味之中,而伤阴的也因于此五味之中。例如过食酸物,肝中津液过盛,脾因而受损。人食咸味太过,肾气过大,造成骨大脾气易怒,肌肉较短皮肤粗糙,心脏受到压制。食味过甘甜,则胸内苦满胀闷,皮肤生黑,肾气受制而功能不正常。食味过于苦,脾赃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食味过辛辣,人之筋脉会失去力量,变为弛缓,精神变差。所以人食五味必相柔和,不可太过,则骨能正,筋能柔,气血流畅,肌肉毛孔密合,人能如此则精神与肉体必祥和无灾,谨慎严格的遵循此道,必能长寿健康。



学会祝由术,治病不用药,手机 / 微信:188724366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祝由术论坛

GMT+8, 2024-11-21 20:20 , Processed in 0.146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