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阴阳学说
例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闻诊:听声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
切诊:按脉搏,浮、数、大、滑、实者属阳,沉、迟、小、涩、虚者属阴。
第三章 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属性。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八卦分五行,五行分阴阳,阴阳是《周易》之纲。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均可分阴阳两部分,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矣。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阴代表阴性事物,阳代表阳性事物。一般的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而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机能减退的,都属阴。足见,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类。
第一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斗争的。如: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的阳;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即经历着生、长、壮、老、死的必然过程。它是由初生而长成壮大,当发展到极度就归于消亡而变为另一种新的事物;当新事物成熟时已隐伏着消亡之因,当旧事物败坏之时,已孕育了新生之机。大宇宙如此,人体这一小宇宙亦如此。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双方也不是平静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所谓人体“阴平阳秘”也是阴阳对立斗争中的动态平衡。总之阴阳双方的对立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2. 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双方即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表,就无所谓里;没有实,就无所谓虚等等。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都是这样,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依存的条件。阴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互根”。结合人体的生理来说,也是如此,阴指物质居于体内,谓阴在内”;阳指功能表现于外,谓“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依存的条件,即所谓“孤阴”和“独阳”,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生了。
3.阴阳的消长转化
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但它们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它们总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互为消长的运动状态。如自然界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反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就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正是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如果这种关系超出一定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将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以人体而言即会产生疾病。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明阴阳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的变化是日常可见到的。阴阳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容。其基本规律贯以八卦象数疗法的始终。总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要想掌握八卦象数疗法,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及八卦象数疗法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把人体具有的相对属性的组织结构,都用阴阳来归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大体来说,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又可分阴阳,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之分,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人体的结构尽管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月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用来说明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人体的抗病机能一一正气,与致病因素一-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两个部分。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为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尽管疾病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用“阴阳失调”、“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此外机体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至最后出现阴阳两虚。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病症,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均可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
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例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
切诊:按脉搏,浮、数、大、滑、实者属阳,沉、迟、小、涩、虚者属阴。
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就是说明阴阳为辨证的总纲之理。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使其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盛者阴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则寒之”的方法;若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则热之”的方法。反之,若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阴或阳的不足。概括地说,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总之,使阴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为
原则。象数疗法始终遵循“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理,使阴阳理论贯穿始终。如阴虚阳亢之症,可滋阴潜阳,配方为640或20.640。可滋补肝肾;640 为补肝,但“肝肾同源”,故实为滋补肝肾。又如脾气(阳)虚,可健脾益气(阳),配方为380。380健脾益气(阳)。其辨证施治均以阴阳为纲。总之八卦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融会贯通,指导象数疗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宇宙即是人,人即是宇宙;宇宙即八卦,八卦即宇宙。八卦分五行、分阴阳,它们是宇宙论这个大系统中,可分可合的表达方式,是遵循“天人合一”的说理工具,是八卦象数疗法的理论核心。
页:
[1]